概述
SW 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是運用生物膜法處理廢水技術的一種, 1993 年由愛爾蘭人發明,并運用于生活污水處理, 1997 年由澳大利亞克萊爾工業公司引入澳大利亞并逐步形成系列化產品,產品遠銷歐美和東南亞, 21 世紀初在澳大利亞及歐美等國得到了迅速發展。 2002 年蘇州克萊爾環?萍加邢薰緦⑦@一技術引進中國市場,并針對中國的國情作了本地化研究和設計,通過近年來在生活小區、高速公路、醫院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等方面的運用,顯現了一系列特有的優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相信 SW 技術作為一種當今社會新型的生物膜法處理設備,將會有著十分廣泛的發展前景。
SW 區別于生物轉盤的市場定位
SW 設備作為一種污水處理的新產品,在技術原理上它和生物轉盤一樣同屬于生物膜法處理技術。
一個產品的生命力和發展前景完全取決于它在市場上的明確定位。 SW 從研發初期就定位于應用在所有要求污水處理而又遠離城市管網的地區,所有要求單獨處理或分散處理的地區,所有處理量小但要求出水水質高的地區。所以 SW 的設計原則是小型、集成化、低運行成本、低維護工作量、低投入、高效率和工廠化生產。而生物轉盤是從一種技術演變而成的工藝,并不是一種特定的產品,其市場定位和特征不明確,基本上是根據實際情況單個設計,很少有系列化、工廠化產品。
正因為 SW 作為一種工廠化產品有著這樣明確的市場定位,所以在產品的結構上更加體現了合理和優化,用料上更注重質量和壽命。
SW 區別于生物轉盤的技術特點
旋轉生物處理器技術
在生物轉盤中被處理的污水是在氧化槽中,生物膜生長在隨著軸不停轉動的盤片上,盤片一部分浸沒在水中,隨著盤片的轉動,生物膜、水和空氣三相介質
相互作用,從而分解水中的有機物。而 SW 旋轉生物處理器是由一系列螺旋狀彎曲流道盤片組成的,每一盤片都是獨立的,當反應器旋轉時,水和空氣進入反應器內部,并隨著漫長的流道流動,水、空氣和生長在盤片上的生物膜相互作用,分解水中的有機物,在通道的盡頭被處理過的水被引入接水盒,進入下一級旋轉生物處理器。從兩者的處理過程不難看出后者比前者有更多的接觸時間,從而有更高的處理效率,而前者水的短路是很難避免的。同時在兩種處理方式上,有效生物膜的附著面積有明顯差別,生物轉盤一般為 60 -70m 2 /m 3 轉子,而 SW 一般可高達 100 -120 m 2 /m 3 。
旋轉生物處理器的軸負荷
生物轉盤從 1972 年引入我國,多用于生活污水處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產品都出現了軸彎曲和斷裂現象,這是因為盤片上的生物膜生長過多造成的。而 SW 則從結構上避免了這種可能,由于旋轉生物處理器呈半封閉結構,實際工作時轉子在氧化槽內呈上浮狀態,減少了軸的徑向負荷,再者因為螺旋通道的水流特性,使水對生物膜產生恰倒好處的剪切力,從而保證盤片上的生物膜時刻保持新鮮和稀薄的狀態,既減少了軸負荷,又加強了處理效果。
旋轉生物處理器的充氧效率
SW 和生物轉盤同樣是采用無動力充氧系統,但生物轉盤完全依靠與自然充氧,傳氧速率較低,而 SW 的旋轉生物處理器內部的螺旋狀盤片推動了空氣的流通,致使傳氧速率提高四倍以上,滿足了處理器內部充足的需氧量。
SW 區別于生物轉盤的生產工藝
SW 作為一種成熟的工廠化產品,充分考慮了結構的合理性和集成化。一體化設備包括了水解酸化、初沉池、處理器、二沉池和貯泥池,呈立體化結構,大大減少了占地面積和運輸、安裝成本,在相同處理量的情況下,占地僅為生物轉盤的一半左右。噪音、安全、美觀等因素也作為集成化產品的設計要求作了充分的考慮。而生物轉盤需較多的配套設施,且大部分采用鋼筋混凝土制作,施工、安裝成本較高,且不易保證質量。
結論
生物轉盤技術較早就被引入國內,也是近代生物膜法中較先進的一種技術,但一直以來在國內市場上沒能被研制成一種成熟的產品,而是停留在一種處理工藝階段,各廠家根據各自的經驗進行制作和運用,而 SW 技術已成功地開發為系列產品,完全實行工廠化生產,從性能和質量上有更大保證。
生物轉盤技術和 SW 技術各有不同的市場定位,相比較之下 SW 的定位更加明確。當然 SW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并不適合處理大水量,而生物轉盤卻適合于處理更大的水量。因此我們認為這兩種技術的各自發展能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